拥抱时代变局,赋能设计教育变革——“中装杯”东北三省联赛启动!
2025-05-30
2025年5月22日下午 ,第十一届“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东北三省联赛启动仪式暨“设计教育变革创新与设计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在吉林艺术学院成功举办?;疃芍泄ㄖ笆涡嶂靼?,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学术与教育专业委员会与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共同承办,辽宁省装饰协会、吉林省室内装饰协会、黑龙江省室内装饰协会、吉林省艺术设计协会特别支持,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协办。
来自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东北三省装饰协会等协会领导,全国各地30多所高校的设计院系领导、教师及设计领域专家等近百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一场设计与教育、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启动仪式及主题分享由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唐晔教授主持。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唐晔教授
启动仪式 产教融合赋能东北振兴
吉林艺术学院、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辽吉黑三省装饰协会领导先后发表致辞,阐述了本次活动举办的意义和重要性。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苏大伟教授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苏大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吉林艺术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我们深知,设计教育需紧跟时代步伐,响应产业变革。此次“中装杯”东北三省联赛的举办,将助力东北地区设计教育水平的提升,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共谋发展大计,为东北设计产业的繁荣贡献力量!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学术与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时均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学术与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时均阐述了此次活动举办的意义:一直以来,“中装杯”大赛通过赛事平台整合高校、企业、行业协会资源,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动态适配”。东北三省山水相连、文化同源,设计教育与产业升级更需打破地域壁垒,握指成拳。本次“中装杯”东北三省联办,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辽宁省装饰协会会长刘兴贵
辽宁省装饰协会会长刘兴贵强调了辽宁省装饰行业秉承创新精神,见证了许多优秀设计作品的诞生。提到“中装杯”大赛为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指出:东北三省地域相邻、文化相通,希望通过大赛整合教育资源和行业资源,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特别期待同学们深入挖掘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创作出具有地方风格的设计作品。
吉林省室内装饰协会执行会长刘家安
吉林省室内装饰协会执行会长刘家安在致辞中表示,吉林省室内装饰协会一直致力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通过组织活动促进规范化与专业化。他认为“中装杯”大赛是连接设计教育与产业实践的重要桥梁,鼓励吉林学生发挥本土文化优势,将长白山文化、满族文化融入设计作品。期待与辽宁、黑龙江同学交流互动,共同提升设计水平。
黑龙江省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朋久
黑龙江省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朋久致辞时提到黑龙江省室内装饰行业发展迅速,在寒地建筑与冰雪文化设计等方面成绩显著,这得益于设计师努力与新生力量注入,“中装杯”是发掘、培养人才的优秀平台,此次联赛能加强三省的设计合作。他希望同学们热情参赛、大胆创新,协会也会提供支持,预祝大赛圆满成功,同学们收获成长。
第十一届“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东北三省联赛启动仪式
随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学术与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时均、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苏大伟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刘学文教授、辽宁省装饰协会会长刘兴贵、吉林省室内装饰协会执行会长刘家安、黑龙江省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朋久、吉林省艺术设计协会执行会长执行会长刘克力上台,共同启动第十一届“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东北三省联赛。
一江春水连三省,同气连枝共腾飞。“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将通过区域性赛事组织、产教融合项目、学术交流等多种活动与内容,有效整合东北三省设计教育资源,推动区域设计教育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主题演讲 重构设计教育底层逻辑
当前,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正深刻重塑设计行业,设计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设计教育的革新绝非单点突破,而是生态共建。本次研讨会通过主题演讲及分享,共同探讨“设计教育变革创新与设计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和实践路径。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学术与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时均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学术与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时均带来《整合全产业链优质资源,搭建数智化设计教育服务体系》主题分享,他指出,当前建筑装饰产业面临市场需求响应不足、高校专业建设滞后的问题。为此,协会正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构建产教融合的数智化设计教育服务体系,通过课题研究、课程研发、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和就业服务等举措,推动行业与教育协同发展。
泛华集团数字设计总监李易
泛华集团数字设计总监李易进行《传统+AI设计全流程工作流 助力高校设计教学适配数智化时代》主题演讲。他从专业设计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设计从传统设计走向AI设计的变化过程,并向在座师生展示了当今设计师用AI进行设计创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及使用案例。他提出,AIGC 已从工具层面渗透至设计与教学核心环节,推动 “传统软件 + AI 辅助” 的双轨工作模式已成必然趋势。未来,随着技术迭代,AIGC 或将在跨学科协同、个性化教学等领域激发更多创新可能,重塑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与实践范式。
高校分享 教学现场的数字革命
当科学理性遇见艺术感性,当数智化工具渗透课堂,一线教育者如何破局创新?在高校分享环节,十余所高校相关院系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教师代表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如何将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为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副教授李鹏
演讲主题:《AI与设计教育:工具还是思考替代?》
主要内容:当前教学评价体系在AI冲击下亟需变革——教师需设计超越技术边界的开放性问题,而非简单抵制工具应用。同时,结合艺术教育实践,强调创作的本质在于灵感迸发与情感体验。通过毕加索的拼贴创作、海明威的留白写作法、爱因斯坦的音乐启发等案例,揭示艺术创作依赖人类独特的联想能力与顿悟快感。当AI接管从灵感到成稿的全流程,创作将失去由潜意识碰撞产生的真诚性,这正是脑科学证实的右脑活跃与多巴胺分泌带来的创作愉悦。
面对AI浪潮,教育者应把握两个核心:既要善用技术优化设计流程,更要守护学生的想象空间。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AI操作者,而是培育具有独立思想与审美感知的创造主体,这是技术无法替代的人文价值。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唐晔
演讲主题:《推动环境设计教育创新,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
主要内容:吉林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基于四十年办学积淀,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构建了室内与景观双方向人才培养体系。近年通过课程改革强化技术赋能,在2021版培养方案中增设数字化设计、智慧城市仿真等前沿课程,并融入大数据分析、环境行为研究等跨学科内容??纬烫逑低怀鍪导枷颍üF蠛献?、在地性文化课题及毕业设计强化学生技术应用与社会责任意识。面向未来,计划进一步深化智能场景设计、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等???,结合东北地域特色打造差异化教学,同时在技术迭代中坚守艺术思维培养,平衡技术理性与创作感性。作为应用型院校,致力于培养兼具逻辑架构能力与创新审美素养的设计人才,通过动态调整课程回应行业变革,探索艺术院校工科化知识体系的融合路径。
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副院长张进
演讲主题:《科技+艺术在教学中的实践》
主要内容: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始于1985年工艺美术系开 创的全国最早的一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97年独立建系,经历发展,院设有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艺术与科技3个本科专业,多个教研室、实验室及研究平台。未来,学院围绕“碳中和”绿色发展战略、“数字湖北” 省“十四五”规划任务的总体框架,依托“艺术与科技”新设专业,持续发挥人 文艺术学科优势,以跨专业的前瞻性为特点,发掘未来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多样需求,在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诸方面进行探索。其中,通过分享应届毕业生设计作品,系统阐释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创新设计过程的协同机制。以设计思维演进路径为分析框架,完整呈现AI技术在设计流程中的四个关键介入节点:1)选题阶段的需求挖掘与价值锚定;2)概念生成阶段的方案发散与收敛;3)深化设计阶段的参数优化与形态迭代;4)设计表现阶段的智能渲染与交互模拟。实践表明,AI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创意增强系统,能够突破传统设计方法论的认知边界,形成人机协同的创新范式。
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赵忠超
演讲主题:《照明设计教学中的技术应用》
主要内容:主讲人从2005年开始研究照明设计教学,2012年开发《室内照明设计》课程。伴随着照明设计产业蓬勃发展,学院的照明设计课程不断更新迭代,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被评为“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 济南大学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室内照明设计》课程内容包括实验室教学、照明实测训练、灯具体验与参数记录、照明仿真 DIALUX,同时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实现了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管、以智助研专业建设计划。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王鹤
演讲主题:《基于8848.86自动化设计系统的装置与公共艺术智慧教学法》
主要内容:“装置与环境设施A”课程从筹备到持续改革各阶段的发展??纬躺钊肟筄BE教学,作业获奖众多,还进行AI赋能与AIGC教学探索。以阿布扎比的“绿洲”植物仿生公共艺术为例,阐述其设计理念、功能及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的意义,还提及众多获奖作品的创新思路??纬套⒅乜缪Э拼葱?,结合AI工具进行教学,介绍了相关评价体系,包括AI工具选择合理性等指标,并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能力,推动课程不断发展。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黄莉
演讲主题:《重构边界,赋能未来——AIGC浪潮中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变革初探》
主要内容:AIGC正在重构设计职业教育与行业生态,分析其优势在于提升设计效率、拓展资源及实现个性化教学,但也需警惕基础技能弱化、创意同质化等风险。设计行业中,AIGC推动产业协同与产品快速迭代,教育实践则通过增设AI课程、混合式教学及校企联动强化应用能力。面对AI冲击,提出“开放城市”理念,以“多孔性空间”突破传统功能分区,通过弹性设计平衡动态适应与人文关怀;教育端首创“四维策略+双核能力”框架:策略上重构课程体系、强化伦理教育、跨学科融合及批判性思维训练,能力上培养逻辑驾驭力与审美批判性。展望未来空间设计将以“AI为笔、人文为墨”,在虚实交织中守护人类场所精神。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工学博士、哈工大建筑计划与研究所(长春)负责人 马辉
演讲主题:《AI时代的“设计思辨”》
主要内容:教育作为传统且新锐的交叉学科,始终包含艺术与科技的双重基因。在AI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两者的深度融合面临新挑战,需从三方面应对:首先,教学体系需强化科技与艺术的交叉培养,通过数据可视化等前沿技术提升设计分析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为培养数字素养人才提供必要支撑;其次,科技环境应延伸至教育场景建构,通过虚实空间的交互设计搭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设计逻辑;第三,在技术迭代中需坚守设计本质,强调人文价值与伦理思辨,避免在工具革新中迷失设计的核心使命——解决人的真实需求。
此外,AI时代对教育者角色提出新要求: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价值引导者,通过"身正为范"的师德践行教育本质。面对知识获取便捷化的趋势,教育者应聚焦启发思辨能力,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人文精神,为学生提供兼具科技视野与人文底蕴的成长指引。这种教育范式的革新,既是对设计学科特性的呼应,更是应对智能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东北林业大学家居与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邵卓峰
演讲主题:《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守正与创新》
主要内容:东北林业大学家居与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于2023年3月,涵盖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等设计方向,服务学校“构建生态文明,筑牢生态屏障”战略定位,强化设计与工程、产品的生态融合。近年来学生课题和论文评审中“科技倾向”加强,定量研究如ENVI - met、KANO模型、AI辅助分析更普遍,而定性研究逐渐边缘化。这种技术化倾向虽体现学生“工具理性”提升,但也带来问题,技术工具替代艺术思考,评价标准倾向“科学性”而非“设计性”。同时强调定量研究有局限,很多艺术问题如空间情绪、环境文化象征等无法被标准化描述,科技不能替代感知,艺术与科技应并肩理解世界。
安徽建筑大学教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安徽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HARY瀚一首席规划设计师冀凤全
演讲主题:《从景观到景感:AI赋能风景园林的思考》
主要内容:传统景观设计存在体验维度单一、动态感知不足等局限,而景感科学强调五感联动体验。叙述了AI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场地分析、规划布局等,可突破传统设计痛点,AI对景感营造助力显著,革新设计范式拓展感知维度、重构评价体系,并列举智慧公园实验项目与课程体系重构方案。
提出思考总结:一、推行人机协同创作模式要充分发挥。AI数据处理与分析优势,结合设计师创意与经验,实现高效、创新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产出;二、数字技术助力风景园林可构建数字生态文明,实时监测生态数据,模拟生态过程,辅助科学决策,推动风景园林与生态系统 协调可持续发展。
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产业学院执行院长罗穆辉
演讲主题:《融合·革新——科技+艺术引领下应用型本科设计教育的变革探索》
主要内容:阐述了在科技与艺术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设计教育的变革探索。通过政策指导、学科交叉和学院发展目标的推动,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与产业学院在教学体系、产教融合、科研成果和竞赛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表明,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应用型本科设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副主任、环艺研究所所长柳春雨
演讲主题:《数智赋能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
主要内容:传统设计流程在AI的冲击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这也为我们探索人机协同的新模式提供了契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挑战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设计范式变革,从初期我们主要将AI视为提升效率的工具,经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从工具到伙伴的认知升级、感知维度的拓展实验再到人机共创的智能模型库,我们工作室与黑龙江维境空间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开发“LORA模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AI参与设计的伦理边界,这对于规范AI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以校企合作为筑基,人机共生的未来;未来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从三层能力锻造、双向知识流动、元能力守护、数据资源的战略共建、数据资源的战略共建、计算权力的民主化分配、价值闭环的敏捷验证、认知摩擦的创造性转化等多元化的AI时代“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
燕京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侯晓乐
演讲主题:《智绘生态·艺境成诗——环境设计教学的创新叙事》
主要内容:艺术科技赋能下,燕京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教学创新实践主要从两方面开展:一、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范式革新,培养目标明确,优势众多,采用校企共建、AIGC与课程创新整合、公益创行与课程新融、课赛融合等多种模式并行;二、实践育人平台搭建与校企地协同创新,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实现校企地协同创新,服务学校、地方,联同企业解决实习就业问题,同时不定期的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外出培训,以更好的提升自身能力,适应当今环境。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主任赵君
演讲主题:《“人工智能”在建筑装饰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介绍了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的相关情况。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建筑装饰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列举了热门AI工具及其功能,涵盖对话交流、设计等方面,对比了AI技术学习的基础课程与传统软件课程。同时提到AI技术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如提供设计建议和灵感、快速生成设计方案等,并举例说明如何根据需求设计不同风格的咖啡厅,以及AI助力传统珐琅工艺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长春光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教授高连平
演讲主题:《科技赋能艺术设计教学实践探索》
主要内容:以长春光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阐述了AI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多方面应用。在创意表述上,从传统方式转变为智能生成;基础夯实方面,实现了从手动绘制到智能比对。专业实践中,技法短板得以通过智能增效改善。同时介绍了设计资料查阅积累及图纸绘制工具设备的迭代,展示了科技为艺术设计教学带来的巨大变革。
上海立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副主任欧幸军
演讲主题:《AI驱动下的设计教育变革与产业升级: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
主要内容:AI技术演进:从规则驱动到多模态感知(生成式模型、强化学习),传统设计流程被颠覆,同时存在人才缺口,引出教育转型需求。对此,上海立达学院AI工具融入课程、产教融合重构实践链、培养跨学科创新能力、强化人文与伦理教育四个方面进行课程创新与改革,形成产教融合成果、论坛与工作坊、《AIGC创意设计》微专业建设、AI创智实验班建设、“立达设计奖”品牌活动、实验室建设(VR虚拟现实实验室)等,教学成果显著。未来,学院课程目标升级:培养“AI工具驾驭者+文化传承者+生态守护者”的复合人才。
北京工商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数媒系主任吴思淼
演讲主题:《“数智赋能、教学相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
主要内容:通过对设计类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问题的探讨,围绕北京工商大学“商科做强、工科做精、工商融合、双轮驱动”的办学思路,在数智赋能的背景下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实践,不断强调专业、素养、知识、能力和持续发展等目标;通过实践育人平台搭建与校企地协同创新的模式,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
荣誉见证 设计教育的荣光与时代使命
活动尾声,颁发了第十一届“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委任书,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中国高校设计教学成果展的参展证明。本环节由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刘岩教授主持。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刘岩教授
颁发证书
思想的交汇终将落地行动指南,每一位躬身践行的教育者,都是这场革新浪潮中不可或缺的灯塔。
“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将于各界协同努力,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推动设计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与会者合影
现场花絮
相关新闻
2018-10-25
2019-04-15
2019-04-15
2019-04-15
2019-04-15
2019-11-04
2019-11-04